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画工还欠费工夫(2/7)

皇太后命你即日罢去知江宁府的差事,入京叙职。”

沈括大是诧异。

连王安石也是蒙在鼓里。

对方笑道:“学生忘了说了,如今汴京处分国事的已不是太皇太后,而是皇太后。”

“魏公已拜侍中,二次任相,主持朝局!”

“故请荆公入朝,共商国是!”

“啊!”沈括又惊又喜。

王安石沉吟片刻,反问道:“太皇太后虽年事已高,但身子还好,怎会突然让皇太后处分国事?”

对方道:“学生在渡口听得也不真切,听说是司马光要裁撤辅军,扣发禁军恩赏,最后激起兵乱。”

“太皇太后不能平定乱局,最后让魏公出面主持国事!”

沈括抚掌大笑:“天佑大宋!魏公终是回来了!

王安石点点头确认这一消息。

王安石这位老相国,想起与章越相识几十年来,数度与对方辩难的旧事。

当年那位宠着媳妇,留恋京师繁华不去的敕元兼状元,如今竟拜相要执掌他未尽的新法大业,还请他回朝共商国是。

学生笑道:“是平章军国重事。魏公毕竟没忘了,只有丞相在朝主持,此是真正的新法。”

沈括微微笑道:“荆公,先帝临终托孤魏公,果真没有托付错人。”

王安石转而道:“先帝向来有知人之明。”

“当年群臣上殿,先帝考察其才,十得家三代四代子弟早已按品秩跪满前庭。

真是簪缨世家,子孙绵长。

内侍看了一眼宣旨道。

门下:

朕绍承皇绪,临御宝图,涉道未明,罔知攸济。乃眷元老,弼亮三朝,功被生民,名重当世。天赐眉寿,既艾而昌,宜还师臣,辅我大政,已降制授太师、平章军国重事。

可一月两赴经筵,六日一入朝,因至都堂与执政商量事,如遇军国机要事,即不限时日,并令入预参决。其馀公事,只委仆射以下签书发遣,俸赐依宰臣例。

文彦博一袭紫袍玉带,俯身接过黄麻诏书时,眼神依旧锐利。

这位三朝元老看着诏书上“平章军国重事“数字,忽想起四十年前与富弼共议庆历新政的旧事——如今竟以维翰及六子文及甫一左一右地搀扶着文彦博。

“且去吃茶!”文彦博笑着拜受圣旨,然后让人赠了百金。

内侍喜笑颜开,这一次到文彦博府邸宣旨,宫中的人都争着前来。谁都知道文彦博笼络宫人,出手一贯大方。

内侍道:“皇太后有谕,太师虽致仕多年,但当年在西北与契丹周旋的军略、在庆历嘉祐间调和新旧两党的胸襟,正是当下朝局急需。”

文彦博闻言大笑。

内侍走后,自有文家盛情款待。

文家子侄恭维道:“许太师五日一赴起居,每起居日入中书,或遇军国重事,不限时日,并令入预参决。”

“此乃依王旦故事啊。”

“皇太后比太皇太后更看重太师。”

“不仅仅是皇太后,老夫此职,亦是侍中在朝所举。”文彦博抚须笑道。

一旁文家众子侄们都齐声笑道:“魏公高义。”

文彦博特许用宰臣、使相出使到阙例书判,确为殊荣。

文及甫更是与有荣焉,谁都知道自他牵上了章越这条线,他在文家的地位是水涨船高,甚至连他的妻子十五娘,也是在文家众多侄媳面前,倍受文彦博夫妇的关爱。

文及甫从文彦博的第六子,一下子成为文家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
如今因文彦博拜平章军国重事,他也将拜为工部侍郎入朝。

文及甫搀扶着文彦博走入书房,十五娘上前斟茶,早有两日前,文彦博就知道汴京的消息,至任平章军国重事的圣旨出来时,文彦博都已晓得了任命。

书房暖阁内炭火正旺,文彦博斜倚在紫檀榻上。

文及甫与妻子十五娘侍立两侧,脸上都带着掩不住的喜色。

“爹爹,“文及甫捧着茶盏笑道,“章侍中此番主政,必将继续先帝开边之策。儿臣这工部侍郎之职,正好可为西北军需效力。“

章越在西北执行浅攻进筑之策,大修土木,以堡垒战术包围党项,捆索蛟龙。

工部侍郎自是一个肥缺。

文彦博微微笑道:“你道皇太后和侍中为何要老夫回朝?”

十五娘轻移莲步,为文彦博续上新茶。

文及甫道:“侍中要团结两党的大臣们,使之上下一心。”

“而侍中恰恰当今朝堂之上,唯一有这等威望之人。”

“这也是先帝方以托孤顾命之意。”

文彦博笑道:“先帝之托孤,非为守成,实为开拓。”

“蔡持正余党煽动作乱,侍中隔岸观火,韩师仆推波助澜,最后逼迫太皇太后将大权交出。侍中势大难免以臣权迫皇权,除非侍中有朝一日黄袍加身,否则就是取祸之道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